2013年基础外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论文统计情况 | |||
论文名称 |
期刊、作者 |
级别 |
完成 |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递进层次模型设计探究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4)蒲善荣 |
D |
独立 |
摘 要: 应用网络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单一模式不是全能的, 用新的视角探究大学英语听力课程教学递进层次模型设计的整体有效性, 可实现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习效率的愿景. 运用“课程教学”、理解性输入假说观点和边际替代理论, 对大学英语听力课程教学、学习资源需求和课程教学目标及层次进行理性分析, 探寻听力递进层次模型构成、学习资源配置和提高总效用的途径. | |||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
《职业时空》2013(9)刘彦仕 |
D |
独立 |
摘要:本文从国内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入手,以期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概念,探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笔者的建议是:走个体的反思学习和教学,以及教学团队的群体合作道路,从内外因素促成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个体以及相应团队的教学水平。 | |||
感觉中的现在:论《呼啸山庄》的时间叙事艺术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3)王喆 |
D |
独立 |
摘要:《呼啸山庄》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艾米莉·勃朗特对时间的复杂设置和精妙运用。小说浓缩了丰富且严谨之场景所有的要素,以巧妙的手法,展现了精密细致的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来龙去脉,在时间的交错颠倒中展开情节,在时序的复杂交织中突出主题。对天气和季节的描述,更使得小说人物角色的情感和举动跃然纸上,使得故事场景生动逼真、富于戏剧效果,揭示了这部惊心动魄的原创小说的活泼本质与奥秘。在有限的时空里,使过去和现在于恍惚中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 |||
《呼啸山庄》人物原型创作探究 |
《兰州学刊》2013(6)王喆 |
D |
独立 |
摘要:艾米丽深谙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关于人物、性格、身份及心理活动的创作态度,对于那些习惯于现实主义小说的读者,女作家为他们提供了多把理解小说人物的金钥匙——孩童经历、面部特征、出身遗传、潜在意识、环境影响等等。尽管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对社会道德要求很严格的时期,几乎所有作家都遵循"说教的美学",但在《呼啸山庄》中女作家选择了宁可颠覆维多利亚时期人物创作的传统惯例,也不愿让自己的想象力屈尊迁就。正因如此,这便有了她的千古绝唱——《呼啸山庄》。 | |||
林冲与希斯克利夫人物命运对比研究 |
《中华文化论坛》2013(1)王喆 |
D |
独立 |
摘要:《水浒传》和《呼啸山庄》同为世界文学名著,两部巨著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代代读者和文学评论者,尤其是两部名作中所分别塑造的林冲和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两个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在权力至上、金钱万能的生存环境里,两部小说在控诉扭曲人性的社会不合理的同时,表现了林冲和希斯克利夫强烈的爱恨和顽强的反抗精神。 | |||
House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有效性分析——兼评欧•亨利《爱的牺牲》两种汉译本 |
《海外英语》2013(16)揭廷媛 |
E |
独立 |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解构和建构 |
《海外英语》2013(17)揭廷媛 |
E |
2-1 |
基于翻译能力多元理论模式的翻译专业课程设置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5)揭廷媛 |
E |
2-1 |
教书育人与美国文学教学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06)李显文 |
E |
2-1 |
绝世美女丽姬娅的死亡与复活 ——评爱伦·坡的“精神美学”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6)李显文 |
E |
独立 |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与任务型综合英语教学 |
《赤峰学院学报》2013(11)王明梅 |
E |
独立 |
浅析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
《赤峰学院学报》2013(5)韩蜀君 |
E |
独立 |
多模态广告语篇的叙事再现 |
《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3(8)韩蜀君 |
E |
独立 |
目的论下的达州各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失误分析 |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3(4)邓飞 |
E |
独立 |
基于教师自主的教师调查研究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3(2)关丽娜 |
E |
独立 |
谈支架理论下高校外语教师的自主发展 |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4)关丽娜 |
E |
独立 |
自我对话理论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中的研究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关丽娜 |
E |
独立 |
拓展历史认知语言学研究新视野的工具——美语历史语料库(COHA)的应用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6) 李华勇 |
E |
独立 |
美语中be-passive与get-passive变化趋势的分析——基于大型英语语料库COHA和COCA的研究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5) 李华勇 |
E |
2—1 |
对流行语“很man”一词的构式视角解析 |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3(5) 李华勇 |
E |
独立 |
《高级英语》语篇分析的文体学路径 |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8)吴素梅 |
E |
2-1 |
文体意识的培养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赤峰学院学报》2013(9)吴素梅 |
E |
独立 |
从目光交流视角探析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差异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1)汪成慧 |
E |
独立 |
友语运用中的语境与概念转喻探究 |
《西昌学院学报》2013(4)龙德银 |
E |
独立 |
叙事学视角下的翻译——以《喜福会》中译本为例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4)苏艳飞 |
E |
独立 |
“赞助人”对译者的操纵 |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2)苏艳飞 |
E |
独立 |
郭沫若与郁达夫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之相似处 |
《成功》2012(8)苏艳飞 |
E |
2-1 |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发展路径研究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5)张忠春 |
E |
2-1 |
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初探 |
《新西部》2013(5)张忠春 |
E |
, 3-1 |
《都柏林人》文化心理的折射及其 在译文中的表现策略探析 |
《中国应用外语研究》2013(1)汪艳 |
E |
独立 |
民族的自我认识历程——从镜像理论的视角 重读《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 |
《成功》 2013(8)汪艳 |
E |
独立 |
英语专业学生英汉笔译实践常见问题分析 |
《考试周刊》2013(39)田琳 |
E |
独立 |
《白杨礼赞》译作评析 |
《金田》 2013(9)田琳 |
E |
独立 |
《圣经》对《白鲸》创作的影响 |
《海外英语》2013(15)田琳 |
E |
独立 |
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
《文学教育》2013(8)田琳 |
E |
独立 |
“多元系统论”述评 |
《成功教育》2012(8)田琳 |
E |
独立 |
浅析翻译的政治 |
《商》 2013(5)田琳 |
E |
2-1 |
文化语境对语篇翻译的影响 |
《金田》2013(8)田琳 |
E |
独立 |
社会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
《才智》2013(6)田琳 |
E |
独立 |
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艾米丽哥特式意象的解读 |
《海外英语》2013(14)田琳 |
E |
独立 |
赖斯文本类型学视角下景点公示语的分类及功能 |
《青年文学家》2013(18)田琳 |
E |
独立 |
“归化”与“异化”策略选择研究 ---以翻译目的为考察视角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6)田琳 |
E |
独立 |
从社会学视阈分析林语堂英译作品的跨文化传播 |
《职业时空》2013(8)刘彦仕 |
E |
独立 |
多维视野中的《呼啸山庄》 |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3王喆 |
独立 | |
人类理性的盲点:理智与情感的纠结 ——再访《呼啸山庄》 |
《英语研究》2013(1)王喆 |
E |
独立 |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英语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王喆 |
E |
独立 |
《跨文化交际》 |
2013年8月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王义文 |
独立 | |
黑人女权主义视域下的“妖女”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7)李雪梅 |
E |
独立 |
多模态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2)杨馨 |
E |
独立 |
从动态系统理论看EFL/ESL教学中的跨文化对话 |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4)甘晓莉 |
E |
独立 |
跨文化交际中高低语境文化对比概论 |
《考试周刊》2012(6)谭幸 |
E |
独立 |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汉英语言和文化上的体现 |
《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2(9)谭幸 |
E |
独立 |
从儿童母语习得谈儿童二语习得及双语教学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2) 谭幸 |
E |
独立 |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Compson Family |
《海外英语》2013(3)谭幸 |
E |
独立 |
语域理论在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教师》2013(10)谭幸 |
E |
独立 |
英汉口译在语域理论下的体现 |
《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3(11)谭幸 |
E |
独立 |
反训词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探究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4)龙德银 |
E |
2-1 |
反训词范畴化的转喻特质探究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8)龙德银 |
E |
独立 |
浅谈有中国特色的日语教学——以汉字词汇教学为例 |
《民风·科学教育》2013(1)王运璇 |
E |
2-1 |
日语中的“和”意识刍议 |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2)王运璇 |
E |
独立 |
隐语视角下的中日花语意义对比分析 |
《山西青年》 2013(4)王运璇 |
E |
独立 |
大学日语大纲要求的人文性分析 |
《飞·素质教育》 2013(8)王运璇 |
E |
独立 |
从主题省略看日语中的依赖心理 |
《民风·科学教育》2013(4)王运璇 |
E |
独立 |
从认知角度看中日两国的“红” |
《课程教育研究》2013(8)王运璇 |
E |
独立 |